腹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坎墩十里长街水陆交通桥梁middo
TUhjnbcbe - 2022/3/5 13:31:00

桥梁·路亭

桥梁是人类克服自然障碍、架通此岸彼岸的重要交通设施。路亭是设置在水陆要冲地段,或村口路旁,专供往来的商旅行客歇足休憩、躲避风雨的建筑物。三北民间自古就有“修桥、铺路、造凉亭”的乡风习俗。数百年间,一代代人的传承,良好的风尚,浓厚的氛围,坎墩作为桥城慈溪的组成,自不例外。

坎墩最早的桥,始于何时何地,难以考证,应当是坎塘建成后,涂滩里煮盐的盐场,架在盐田水沟、渠道上竹木、石板的简易小桥,方便灶丁往来。之后,海涂北移,开挖江河泄水通舟,海隅之地,人口日繁,海村成长为集市,成长为坎镇。官道塘路纵横交错,跨江过河,连接两岸的桥梁也就多不胜数了。清末民初,坎墩单《六仓志》提到的,有名气的桥就达四十来座,分布在坎塘、潮塘、榆柳塘上,跨越四成村港、六灶路港、周家路港、施家路港、房王路港等主干河道。这些桥梁以石桥为主,也有以木为梁为柱铺以石板的桥。后者跨径较大,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三塘江、潮塘江上时有可见。新版《慈溪县志》上说:“木桥主要分布县境坎塘以北,结构简易,牢固度较差”,实际上是指此类木构石板桥。

解放前的几百年间,坎墩的桥梁往往是民间捐资集资兴建的,有石桥、木桥、木石桥等类型。十里横街、塘路两旁巷子,越河过江则是石梁桥、石板桥、石拱桥,个别里弄也曾有泥桥,今三四灶村塘南泥桥里头就由此得名。由坎墩街折向五灶塘下的路,过去是一座南北向的小桥,三条石梁构成,桥下是东西走向的河,水清清,游鱼历历可数,岸边芦苇苍苍。桥南端塘路边小店山墙里嵌一方石碑,记载着捐资造桥的先乡贤们名字。现在,河道改成了公路,桥也消失了,惟有那被岁月打得模糊不清的石碑,隐隐约约的碑文。

建国后,除国家投资兴建外,坎墩的桥大多是公社大队集体投资建造的。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木石桥退出了历史舞台,所有桥梁基本改造成钢筋水泥的拱桥。现在街道北面三塘江上,几乎每村范围内都有两三座文革时建的水泥桥。二灶市村东北的联合桥,年建,由当时的第一、群胜、群建三个大队即后来老的二灶市、源昌弄、费家弄三村集资,各出社员为劳力的。该桥长10米,宽2米,因位于二灶江、三塘江交汇处,拱在附近桥中最高,桥脚每端有小拱两个,形状美观。至今,三个村的农家去三塘下、四塘等田畈耕作,都离不开联合桥。坎东村的六灶桥,长12米宽2米,《慈溪地名志》有记载。沈五村的五灶桥,长达17米,宽3米,载重4吨,三四十年过去了,在田间地头依然横跨河道,便利农家交通,那个时期的技术和质量,使人感喟颇多。

改革开放新时代,是坎墩各方面跳跃发展的时代,也是坎墩桥梁蜕变的年月。街道南部清水湾小区更令人惊叹,新城大道潮塘江桥,桥全长米,宽度达63米,属于三跨连续桥梁;孙塘北路潮塘江桥主桥为单跨66米系杆拱桥,是三北平原上单跨最长的系杆拱桥;担山北路潮塘江桥采用立面装饰花哨,颇具景观效果,桥侧设花岗岩钢构。潮塘江上三桥争艳,实在是桥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坎墩众多的桥,桥名各异。旧时代,桥名以吉利为主。《六仓志》上提到的如意桥、万安桥、万福桥,在坎塘横街上,分别跨越周家路港、傅家路港、六灶路港;此外还有保庆桥、太平桥、长生桥、同安桥、益寿桥、永兴桥、聚宝桥、普济桥、汇源桥、定心桥、明心桥、仁寿桥、年盛桥、凝福桥等,瑞祥的桥名,寄托着那时坎墩百姓美好的愿望和善良的心态。在火红的年代,坎墩诸多桥梁改造完成,也就有了富有时代烙印的桥名,如反修桥、反帝桥、跃进桥、斗私桥、全红桥、团结桥、联合桥、革命桥等。现今,桥多以地而名,如坎墩桥、潮塘桥、直塘桥、四灶勒子桥等。

路亭,也叫凉亭、茶亭,有的和园林的亭稍不同。古代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里避风雨、栖息,亭里饯行、送别,所以有“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与桥梁一样,坎墩的凉亭也是由乡民、士绅和修善积德的信男信女集资捐助兴造的,另外还有捐田地为路亭产业的。旧时,路亭夏秋都有施茶水的传统。自端午至重阳,亭内放三二茶缸,茶叶用沙布包裹,浸泡在缸,个别也有放蒿籽、车前草等清热消暑的草头药的,茶缸旁还放四五只带柄竹筒,供行路人到此舀水喝解渴。路亭内还设有石条、长板凳,行人可闲坐休息,或欣赏亭柱子上妙趣横生的对联。据说,雨雪天路亭施舍草鞋,借蓑笠。路亭一般有邻近村落的穷困人寄居,负责照看,黑夜还挂天灯,给行人指路。

坎墩境内凉亭今都已堙灭,最迟消失的是潮塘江、周家路江交汇处的八角凉亭,上世纪六十年代还风姿绰约,立在江边。旧时,古亭八角飞檐,苍苔老瓦,斜阳下,寒鸦飞蝠,乱葬坟泥土墓,使人顿生沧桑之感。《六仓志》说八角凉亭东南,是保德乡义冢,地二亩多,乡人沈仁亲赞助。八角凉亭西近宝林寺,乡里谐音为“宝灵寺”、“保莲寺”。清咸丰、同治年间毁坏。当时有郑龙云《秋日过宝林寺》诗曰:“宝林旧名刹,此日复经过;地僻秋先到,林疏鸟更多;满庭延蔓草,半壁绕藤萝;不见高僧鸟,惟留古柏柯。”光绪三年,乡人复建。解放后又毁弃,改革年代再建,形制规模颇大,香客也众。八角是凉亭的形制,《浒山志》有圣音亭、永乐亭并在潮塘,考《六仓志》附地图,估计“永乐”为八角凉亭之名。

《六仓志》还记述了坎墩另外几处路亭。如意亭,在潮塘后,与附近如意桥同名,清乾隆六年建,光绪年间郑、胡二姓重修。知几亭,在保德乡坎镇永乐庵,《浒山志》说永乐庵在坎塘北。清心亭,在坎东村三姓塘,旧属白沙乡,清同治间,杨湖清建。《慈溪地名志》说,民间传有胡姓过此,忽遇大雨,无处可躲,乃祈祷如平安抵家,属于此捐建凉亭,后如愿,遂建亭名清心。直塘、旧沐仁乡,《六仓志》说有胜意亭在坎塘南。

现今坎墩去绍兴舍头的四塘横路上有一凉亭,形制现代,有别于古典的亭榭,不过功能相似,行人可在亭内休憩,躲风避雨,欣赏田野风光。或许,这也算见证历史变迁,留传古风的一种形式吧。

相关链接:

坎墩十里长街:一方水土

坎墩十里长街:印记处处

坎墩十里长街:水陆交通-水上行舟

坎墩十里长街:水陆交通-乡村道路

作者:胡晓峰

摘自:坎墩十里长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坎墩十里长街水陆交通桥梁mid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