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视角”系列文章并非纯中医理论知识,而是从现代科学和营养学角度对食疗养生及药食同源食材进行解读,以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启迪智慧,为理解古人的智慧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一草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在薏苡仁的见证下,发生过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后汉书?马援传》
当年,伏波将*马援奉命平定南疆叛乱。
将*威武,兵士英勇,原本应是所向披靡。
奈何,南方多瘴气,寥寥数日,兵士就“一病不起”。
◎图片由千库网授权
近卫急报:“将*,我们的许多兄弟都染上了脚气病,这仗,没法打了啊!”
将*一脸震惊:“脚气病?都是堂堂七尺的汉子,还能因为怕臭怕痒就不打仗了?开什么玩笑!”
近卫:“将*,这……,这‘脚气病’不是‘脚气’,是……”
将*:“怎么吞吞吐吐的?带我去看看!”
于是,将*跟着近卫来到了兵士的营帐。
兵士甲:“将*,别说冲锋了,我现在双腿无力,站都站不起来啊。”
兵士乙:“将*,我这腿不仅肿成了棒槌,还疼得厉害。”
兵士丙:“将*,我脚肿得都穿不上*靴了,这也太难受了。”
将*一看,啧,这还真上不了战场了。
这可如何是好?
没错,用薏苡仁!
伏波将*用薏苡仁控制住了将士们的病情,南征大胜,将*凯旋。
至于将*因一车薏苡仁种子而含冤受谤,则是后话了,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我们今天先来聊聊,为什么薏苡仁有这种“神奇”的“本领”。
◎八岁手绘
我们都知道,水湿邪气容易困住脾气,南疆水湿较重,兵士“水土不服”而患脚气病。薏苡仁可健脾利湿,因此疾病得以缓解。
《本草新编》是这样描述薏苡仁的:“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故凡遇水湿之症,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无益也。”
那么,薏苡仁究竟是如何利湿的呢?
利湿之水液代谢
现代中医研究认为,正常水液代谢紊乱是湿邪产生的原因之一。而湿邪所引发的某些症状,亦和水液代谢密切相关。
就拿比较常见的湿气重的相关表现来说:“头重如裹”是头皮及皮下肌肉或结缔组织中水液潴留的反映;“嗜睡困倦”是神经系统的水液增加,影响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过程;“舌体胖大”多与组织间隙水肿、淋巴或血液循环障碍、结缔组织增生等因素有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薏苡仁中的薏苡素和薏苡仁油在调节机体水液代谢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一个“活”的细胞,其细胞内和细胞外的各种离子的浓度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也正是这种差别,维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那这种差别又是怎样维持的呢?如果离子们都蠢蠢欲动,外面的离子想进去,里面的离子想出来,该如何是好?
◎八岁手绘
很简单,有个“守门人”就可以了。
把细胞想象成一座城池,细胞膜是城墙,细胞外的液体是城外。
只要在城墙处各个位置安排好“守门人”,离子们的进进出出需要进行“盘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城内和城外的安宁。
“钠钾ATP酶”就是这些“守门人”中的一个。
研究表明,薏苡素和薏苡仁油能够帮助调节钠钾ATP酶的活性。
也就是说,当守门人昏昏欲睡,钠钾离子借机“偷渡”的时候,薏苡仁能及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缓解或阻止水肿的发生。
利湿之微生物
“潮湿的地方比较容易滋生微生物”,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外界环境,也适用于身体内部。
在某些外界湿邪致病的过程中,微生物是发挥协同作用(帮凶)甚至是主导作用(主谋)的。
比如,研究发现,湿浊痰饮等阻滞中焦是胃肠道微生物感染的有利条件,当致病微生物“寄居”在胃肠黏膜表面的时候,会释放出细胞*素、蛋白水解酶等一系列“炮弹”,从而使我们的胃肠道产生相关反应,比如腹泻。
薏苡仁在抗微生物方面,也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研究表明,薏苡仁中的某些蛋白组分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对多种致病的细菌、真菌、酵母等都具有抗性,有助于帮助维护我们的胃肠道环境。
◎八岁手绘
利湿之免疫功能
中医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十分强调正气(免疫力)对于邪气(异常水湿)的防御作用。
现代中医研究亦认为,湿邪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息息相关,且常互为因果。
比如,湿邪困阻中焦,可致清阳虚损,使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抵御外邪能力下降,从而致病。
薏苡仁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本领。研究表明,薏苡仁多糖的不同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的免疫功能降低具有拮抗的作用,薏苡仁多糖及其拆分的组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作用和恢复机体的自我免疫功能。
?首先,薏苡仁中所含的活性物质可以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自然杀伤细胞在免疫部队中属于“大范围清扫部队”,它们有“杀伤范围广”的特点,也就是说,只要是外来者入侵,它们都会冲上去进行阻击。
?其次,研究发现,薏苡仁水提液可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
也就是说,原先“一发子弹”只能攻击一个目标,现在“一发子弹”可以杀伤两个甚至更多的侵略者,从而免疫系统战斗力得以增强。
?另外,薏苡仁水提液还可以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也就是能帮助免疫部队提高“定向培养专业人才”的效率,从而使部队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薏苡仁的食用
身体有湿气怎么办?
熬点薏苡仁喝吧!
薏苡仁主要的本领就是利水渗湿,在湿气重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薏苡仁来煮水喝。
那么,薏苡仁和什么搭配比较好呢?
薏苡仁冬瓜汤
用30克左右的薏苡仁,加上冬瓜若干,再放一些瘦猪肉,煲汤喝。此汤是可以利水去湿的,尤其是在潮湿的桑拿天,喝一些这个汤是很有好处的。
薏苡仁赤小豆汤
将30克左右的薏苡仁和20克左右的赤小豆放在一起熬煮后,当做饮品来喝。如果想喝甜的,可以适当加一点冰糖来调味。此汤对排除湿气也是很有好处的。
◎八岁手绘
听说薏苡仁能治疗扁平疣,是真的吗?
薏苡仁对皮肤确实有很好的治疗保健作用。
“疣”是一种很“墨迹”的皮肤疾病,比如扁平疣。
一旦脸上起了扁平疣,面部的皮肤就会变得“疙疙瘩瘩”,可能开始只是“几颗”,渐渐就会变成“几片”,让人很是烦躁。
其实,疣这种疾病,很多情况下是湿*困住肌肤所致。这个时候,我们用的最好是炒薏苡仁。比较常见的方法是,把炒薏苡仁研磨成粉,然后每日冲服,坚持服用,皮肤状态会有一定的改善。
◎图片由千库网授权
关于吃薏苡仁来缓解扁平疣,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有些人反映说,自己每日吃一调羹炒薏苡仁,但是没有好转,因而觉得这个方法不可行。但是,另一部分人却反馈说:“好使,通过吃炒薏苡仁,扁平疣好了。”
那么,这一部分觉得“好使”的人是如何吃的呢?
“量大且长期”,一次吃一碗,当饭来吃,更有甚者干脆把主食就换成了薏苡仁,完全不吃别的主食,吃一个月左右,扁平疣就渐渐好了。
但是这样吃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如果把长期把薏苡仁当做饭来吃的话,胃部容易出现不适。
因此,在这里讲到这些只是给大家做个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酌情调整薏苡仁的用量。
脾虚泄泻水肿怎么办?
煎点炒薏苡仁喝吧!
对于脾虚泄泻水肿的人来说,可以用炒薏苡仁煎汤。
如果寒湿较重可以适量添加几片生姜,如果湿热较重可以适量加一些绿豆,如果脾虚较为严重可以加一些山药。
风湿痹痛怎么办?
用薏苡仁煮粥吧!
中医上认为,风寒湿邪都可以导致痹证。
薏苡仁除痹,除的是湿痹。比如,关节有沉重的感觉或肿大疼痛,或者湿邪侵犯筋脉后,筋脉痉挛疼痛。对于这一类的痹证,薏苡仁可帮助舒经脉。
所以,如果风湿痹痛,而又经脉挛急,或者肌肉麻木,可以用薏苡仁煮粥,常服食,有助于缓解此类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脾虚无湿、大便燥结者及孕妇是不建议食用薏苡仁的。
◎图片由千库网授权
人食五谷杂粮,想来,这天下之大,若要平息各方疾苦,亦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
愿这一捧薏苡仁,能带走您的湿气与泪光。
眉目舒展,旧疾当愈,长安常安。
[参考文献]
1.徐佳琪。湿邪的中医涵义探析。亚太传统医药,。
2.赵瑞英,李晶,刘颖等。湿热痹发病机制探讨。山东中医杂志,。
3.于斌,邓力,张丽等。湿邪致病现代机理研究进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4.张丽君,彭广华,贺新怀。湿邪病理实质探微。实用医技杂志,。
5.SatoshiK,NaolkiI,TakamasaS,etal.StudiesontheconstituentsofseedofCoixlacryma-jobiL.NipponKagakkaiKoenYokoshu.
6.李晓凯,顾坤,梁慕文等。薏苡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草药,。
7.TokudaH,MatsumotoT,KonoshimaT,etal.InhibitoryeffectsonEpstein-Barrvirusactivationandanti-tumorpromotingactivitiesofCoixseed.PlantaMed.
8.毕天琛,杨国宁,马海春。中药薏苡仁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海峡药学,。
9.罗云云,杜伟锋,康显杰等。薏苡仁历史应用概况及现代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
10.UkitaT,TanimuraA.StudiesontheAnti-tumorComponentintheSeedsofCoixLachryma-JobiL.VAR.Mayuen(ROMAN.)STAPF.I.:IsolationandAnti-tumorActivityofCoixenolide.ChemPharmBull,.
11.吴映梅。薏苡仁的药理活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农产品加工,。
12.郭姗姗,曹碧兰。薏苡仁的药理作用及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13.巩晓杰,滕建业。药食两用中药薏苡仁研究进展。亚太传统医药,。
经典用心传承,经验从“新”验证。这里是中药新视角栏目,带您从生活走进科学,从中医走向世界。大家还希望了解哪些药食同源食材的相关前沿知识,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哦!
—THEEND—
相关文章回顾
?冬季咽喉干痛,备点罗汉果吧!
?黑豆真的能补肾吗?
?润肺止咳,枇杷家族“一脉相承”,却又各有千秋!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