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成绩:*治71,英语72,西综,总分
本科院校:西安医学院
录取院校: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
录取专业:神经外科
考研时间:年12月
写在前边
各位学弟学妹好,先自我介绍下,我来自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三战华西神外,这一次被顺利录取。三次考研成绩分别是分(英语58),分(英语56),分(英语78)。三战期间也考了执业医师(分)。
在大学期间四级一次飘过,六级考了六次,分。平时的学习成绩在班里算中上游,大学平均80分出头的样子,没得过什么奖。在校期间跟老师做过三个学期关于神经再生方向的科研。
如今的考研形势远不比3年前乐观,尤其医院分数要求越来越高,或许两年前的分报考华西外科挺稳的,但现在却过不了初试线。今年尽管华西划了的初试线,但是不少科室依然刷掉了50%的同学,竞争非常激烈,像肿瘤科甚至38人进复试只录了18人。
由于这两年很多学校开始大幅增加推免名额,总数不变但是留给统考的名额在变少,加上二战三战的伙伴们增多,医考机构对命题趋势和考点的把握越来越细化,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对以后考研的伙伴们就不怎么友好,但是请不要畏惧,相信我,不管以前学习如何,只要考研这一年里你愿意为心中所爱玩命努力,最后成功上岸的那个人一定会是你!
报名篇
1.专业及院校选择
专业选择的核心在于自己的兴趣,毕竟做自己喜欢的事内心还是会开心很多,纠结的伙医院见习实习几周就会有答案。
我想说两点,第一,现在报考选的只是一个大方向,研究生阶段要并轨规培进行一级学科大轮转,所以在自己科室待不到一年,真正从事哪个专业要到工作后才会确定,所以莫慌,以后还是有机会重新选择的。
第二,有些专业非真爱慎重选择,比如神经外科和心胸外科等。培养周期巨长无比,而且非常依赖平台,医院即使博士也要竞争上岗,医院容易进去但患者少,发展前景不明朗。
院校选择我认为需要综合考量个人实力,就业状况,读博机会这三点。第一,推荐大家报名前拿出一套西综和英语真题自己模拟下,*治算60分,合理评估自己的实力,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除了几个顶尖院校全国就业无忧,其余的比起当地的“地头蛇”院校的就业优势还是差不少,除非个人非常优秀,要不嫡系优势还是很显著的。
第三,如果想以后想继续读博,建议考自划线学校,平台越大机会越多,现在推行博士申请审核制,很多学校在申请时要求学校的学科评级B级以上。
2.专硕或科硕
围绕这个问题一直在争论,我觉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其实前两次考研都有机会调剂去某科硕,但最后都没去,因为我这专业培养周期太长了,走科研这条路再选择当医生的话这一去就是近10年。
专硕毕业起码有规培证去找工作,科硕万一没申请到博士就业时处境会非常尴尬。心怀理想蛮好的,失败几次也没啥,但是让身边的人一直为了支持我们的理想一直等待下去有点不忍。
科硕的前景优于专硕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最近几年博士申请审核制大面积推广,文章是起码的敲门砖,所以报科硕要考虑清楚能否接受没考上博,报专硕的伙伴们也不要灰心,轮转虽然忙但机会还是有的。如果自己对科研有浓厚兴趣并且家庭条件允许,我建议优先考虑顶尖院校的科硕,争取硕博一次到位。
初试篇
参考资料
西综:九版教材,考试大纲,近10年真题(套题版),蓝基因App,模拟题,思维导图(自己总结)
英语:张剑*皮书98-20年,张剑考前5套预测卷,唐迟阅读的逻辑,乐词App,潘赟九宫格写作,王江涛作文书。
*治:肖秀荣全套,考前各种模拟卷和知识总结。
复习计划
整体规划:前期以教材为主,讲义为辅助,重在理解考纲对应教材的每一个考点。中期看书配合真题,目的是理解基础上归纳总结并记忆。后期看笔记和错题为主,刷题保持手感,重难点回归课本强化。
具体计划:5月底前找各种经验贴并结合自身摸索自己的复习节奏和学习方法,6月进入状态开始规律的三轮复习。我一般早晚都看西综,后期加上*治,中午一直在看英语,会给自己设定阶段目标,但限定时间内的复习内容是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调整的,我的复习计划框架如下,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轮复习(6.1-8.31):看教材并用讲义划重点,做一些模拟题,8月底开始复习全面生化。
1.早晨生理病理和外科穿插复习,晚上复试内科
2.中午时间都留给英语,一周做两套真题,背两篇作文
3.周三和周六刷题,下午适当放松休息
4.每天开始新的复习前先花半小时回顾之前内容,周末再集中复习
二轮复习(9.16-11.10):
西综:按照系统做真题,着重知识点之间的串联总结
英语:坚持一轮复习的策略,每周写一篇大作文
*治:9.16-10.31看讲义,配合题复习,10.15之前看完所有视频并且总结笔记,每周休息半天,总结不足,调整复习计划。
三轮复习(11.16-12.15):
西综:十年真题+执医病例分析+模拟试卷;按照考试的时间,两天一套真题;知识点巩固+错题分析+笔记回顾;
英语:近3年真题+整理大小作文模板+全力准备新题型
*治:近十年真题+各个机构老师总结+涛涛30天背诵计划
西医综合
我是18年12月第一次参加考研,经历了西综的考试改革,三次考试--,也差不多反映了题目难度,我不怎么喜欢刷题,属于从一开始就爱反复看教材那种。
这几年最大的感触除了考题灵活外就是教材的重要性在凸显,生理后三章(神经,内分泌,生殖)和生物化学建议直接看讲义或总结,看书性价比低,重点也很难把握。或许只看讲义也能考的不错,但现在出题灵活,教材给的那种安全感是讲义无法比拟的。
经过这几年不断地吸收前辈们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自身情况,我总结的学习方法大致就是框架,拆分,总结和回顾这四点,方法很多,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大家能合理选择。
关于框架
现在的题倾向于一道题考察多个知识点,但考点分布零散,做题时就需要一个框架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顺藤摸瓜。教材基本是按系统论述的,某系统就是大框架,下边的几个小章节一起构成系统,我们要找的瓜就在小章节里。
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我看书之前一般先拿张白纸画框架,再看书填充细节,两个好处:①看书有条理,不会一头扎进某个小节不明所以,②容易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去补强。可以参考研大的思维导图,但需要自己去画一遍,坚持出奇迹。
关于拆分
以前看书一本接一本,后来发现看完内科生理就忘了,后来经过改进一天至少看3科,在看书的过程中会把一个系统的疾病大致归个类,整个系统分成不同模块去看。这样做利于鉴别诊断,同步复习也不易遗忘。
比如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按考纲划分为胃十二指肠(反流,胃炎,溃疡),炎性疾病(结核,炎性肠病,肠易激),肝系(肝硬化,肝癌,肝脑),其他(胰腺,出血,中*)四部分,这样一个完整时间段就可以看完一部分,而且这些疾病也都可以鉴别诊断。
外科学分为普外,骨外,胸外与泌外,外总四个模块,具体的比如骨外我会把脊柱骨折,周围神经损伤,椎间盘突出划分在一起看,这样一个早晨就可以把有关神经的题都搞定。
关于总结
无论是教材还是讲义都很厚,而到了考前时间紧任务重,这时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自己平时的知识点总结,把自己记不住的和易错的知识点简要的整理下来,个人认为这是应对多选题一个不错方法。
很多知识非常琐碎,我在复习过程中会准备一些便利贴,看书过程中的重难点总结会写下来贴在座位上,没事儿经常看。基础薄弱一些就笔尖下勤快一点,基础好可以写简要一些,一开始就养成总结在笔记本上的习惯,这样考前会很踏实。
学科内的纵向总结(必须做好呀),一科之内的琐碎点很多,联系有时也不是很紧密,这时候可以参考讲义上的表格和图表,我觉得小亮的表格很棒。
对于一些难点可以用自己编口诀,比如血管内外型溶血(血管外地球温暖血管内一阵阵发冷)等,把握一个度,搞太多在考场上一紧张很容易记混。需要注意病理和生化,前几章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要多花一些时间总结串联。
学科之间的横向总结(高分必看),除了生化,其他几科是按照系统论述的,所以知识肯定有交叉,这些交叉点就涉及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比如限制性与阻塞性呼吸困难的参数变化,肝癌分型等。
横向总结的目的不是争论对错,而是找共同点,在复习的时候便于联想记忆,建立自己的知识网,比如我一般早晨看生理病理的呼吸系统,晚上看到内科呼吸时顺便也复习下早晨的内容。有差异的地方做题时看题号答题就好。
关于回顾
漫长的复习周期中需要不断地回头看,可以走的慢点但是每天要比昨天进步一些。前中期需要回顾的不多,主要是后期留给西综的时间很有限,刷真题的时候再系统看书不现实,所以最好从真题上着手,简单讲就是举一反三。
如何做呢?在做题过程中,假如遇到了一个选项模棱两可,把这道题考的知识点或每一个选项都返回课本的某个章节去重新理解,再找出类似的真题去做。
用这种方法在小三科效果很明显,因为考点重复率高。内外科也同样适用,尤其重难点,比如结肠癌的术式选择,脊髓损伤定位,多做几次就发现真题套路总在重复。到了后期我们的目标是做一道题搞定一类知识点。比如17年生理考到了氧热价的概念,试想如果想到回头看看书,那么18年同样的点考数据那题就很容易。
做题的一些问题
一轮看书时我一般会刷一些模拟题和执业医师考试的近五年病例题,第一天看书,第二天才刷题,给自己留点遗忘时间,错题和知识点模糊不清的及时标记并归纳整理。一轮结束知识点基本不存在理解问题,二轮开始做真题,前两遍刷建议按照系统做,第三遍做套卷。
三轮复习结束时近十年真题至少刷三遍,错的多没关系,前期发现问题越多,后边越轻松。西综考了30年大概五千多道题,没必要全做,因为知识在更新,年以前的题很喜欢考现在教材找不到的复杂机制,治疗原则也改变很多,没有太多意义。现在考试改革很注重临床思维考察,可以参考下近三年的真题风格。
做题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点,真题有重复但考察角度多变,所以掌握了知识点就算换再多角度也不怕。切忌为了刷题而刷题,我在很多时候做第一遍就会很快闪过,刷第二遍也就直接选答案了,一度正确率非常高,但是到考场上才发现这样是自己骗了自己,丢掉不该丢的分很可惜,这种心理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这几年刷过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模拟卷,贴近真题风格的没有,所以不是很推荐。总的来讲就是好好看书认真搞真题,十年真题用心刷三遍西综分数不会低。
英语
华西划60分的英语线,前两次都没能过线,其实好几年前学长就提醒我英语非常重要,那会儿有点不以为然,裸考了四次六级,后来认真准备了两次,到考研前才勉强飘过。
这种心态一直延续到考研,前两次基本都是依靠自己多一些,看老师的将结合很少,自己基础又很差所以没过线现在看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直到三战才清醒不能这样下去了,也算是比较幸运。
三战时决心从最基础的开始做起,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对待。买了近20年的真题,每一个选项都找出对错的原因,最后从56分提高到了78分,相比分数的提高最大的收获是这一年克服了懒惰和那种畏难的情绪,真正体会到了踏实做事带来的充实感。
学英语单词是基础,不在于跟谁或用啥资料,而贵在于坚持,这是我学英语唯一坚持的比较好的习惯,考前一天也在背单词,两个app都连续打卡过一年以上。
长难句和单词同步进行,推荐KK的视频,他的一些话虽然比较浮夸但是讲的长难句是真的很棒,想学语法的可以追下田静老师,讲课的思维非常清晰。单词和长难句是整个考研英语的基础,如果基础就不牢固走到后边就步履维艰,这两项一般3月份就要学完一遍,后期只是不断深化重复。长难句学的差不多就该着手攻破阅读了,这是英语的重点,过线与否可以说全凭阅读发挥。
真题推荐张剑*皮书,解析非常详细,搭配唐迟的视频和书。我在前两年不是自己瞎摸索就是一昧追求对错,第三年开始潜心分析真题的每一个选项,加上唐叔指点迷津,才有了显著的提升。具体的题型技巧在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参考*皮书的复习攻略和唐叔的阅读逻辑系列课程。
我想说方法是建立在读懂文章基础上的,读懂文章只有依靠自己平时的多看多积累总结,师兄给我推荐了张剑的80篇模拟题,加上后来坚持读了70多天精选外文刊物,每篇文章我都会总结出行文思路和主旨大意,不到三个月明显感觉到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建议大家8月前搞定这些,往后就要专注于真题了。
时间充足刷98-20年,时间紧就刷近十年,我很认同唐叔说的,“不在于刷了多少题而在于做了多少总结”,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每个单词,句子,选项都必须搞明白,做到这些考60分基本问题不大。
到了考前由于没啥题可做,就试了KK六套卷和张剑的5套模拟,前者不评价,后者文章风格非常接近真题,但题目有些诡异,推荐大家考前只看文章保持阅读感觉就行。
翻译推荐唐静老师,这个题型起码要学会断句,因为打分是按照断句0.5或者1分来的,搞定断句拿平均分是没问题的。完形填空复习性价比很低,我看过市面上的很多老师的视频,没看到什么效果,可能是这几年题目非常简单,靠感觉也能稳拿6分,短时间内想再依靠老师提升比较困难吧,建议大家平时限时10min做题,因为到考场基本也就这么多时间。
新题型前两次基本全*覆没,搞的我对这种题目有点心理阴影。后来针对三种题型看了很多机构的视频,每个老师的方法论都对应真题反复练习,今年终于没丢分。其实新题型很容易拿分,但丢分也很容易,建议大家10月以后再准备这个题型,一定要先看老师的视频讲解,真题数量有限,对照老师讲的方法论和逻辑关联词再去做真题,反复培养对逻辑关联词的敏感性。
大作文一开始背的道长的作文书,后来背了20篇还是不会写,朋友推荐了潘赟的九宫格写作,每段三句话,每句话都有套路,最终结合了下小潘潘的套路和道长的语料总结出了自己的框架,分为个人品质,社会文化,环境,科技这四大话题。
因为四川改卷严,前两年只搞框架没练习过吃了亏,第三年开始每周都会写几篇,积累各种句型和语料。小作文没有模板,刚开始自我介绍都不会写,后来背了05到19年英语一二的所有范文,总体感觉大小作文积累多了下笔就顺了。
只要多背,克服开头动笔难,后期就是字数超标的幸福烦恼。需要注意两个细节,第一是小作文格式,比如今年就要求写Notice;第二是字体,字迹潦草的很影响老师给分心情,买本字帖每天20min,不到一个月就会有效果。
*治*治只要爱*爱国卷面不瞎写基本都会过线,但考70分以上并不容易,大题全国平均不到30,北京上海等旱区25左右,大家主要还是依靠选择题拉开差距。不过好在这门课性价比极高,9月底开始复习完全来得及,想考70+的朋友可以适当的提前准备,每天1-1.5小时就够。我一直用的肖秀荣全套的书配徐涛视频,选择题三次考试都在40-44分。
针对选择题,我一般先看两遍讲义,徐涛的视频作为补充,最后再做题,错题用红笔标记。做完题差不多十月份,徐涛的刷题班就开始更新了。
刷题班结束后,对于选择题需要注意这几个点。第一,狂刷模拟题,建议市面上的题都做一遍,现在考题和时*结合很紧密,所以见的越多越好,尤其是毛中特和时*尽量多看多写,考前每天看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