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
TUhjnbcbe - 2021/5/24 2:11:00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常见的动脉退行性病变。腹主动脉瘤在大于5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约为5%,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虽然腹主动脉瘤为良性肿瘤,但是有破裂倾向,一旦瘤体发生破裂,病死率可高达70%~85%,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手术积极治疗以阻止瘤体扩张或破裂。据报道统计,90%以上的腹主动脉瘤为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目前临床手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主要包括传统开放手术(OSR)和腔内修复术(EVAR)两种方式。传统开放手术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而且对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要求高,对于合并有心、肺、肾、脑等器官病变的患者往往不适宜进行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微创技术,它通过采用在血管腔内置入人工覆膜支架重建新的血流通道来隔绝腹主动脉瘤,避免瘤体受到腹主动脉高压血流的冲击而发生破裂。

医院暨昆明医院应用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研究中的6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5~3h,失血量80~ml,术中均未输血。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动脉瘤均被隔绝,无动脉瘤相关破裂,无支架移位,其中9例出现即时内漏,经球囊扩张和置入裸支架后内漏均消失,无双下肢缺血表现。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术后3个月CT复查显示,所有患者支架形态完好无移位,无内漏,动脉瘤消失,下肢动脉供血正常。术后6个月CT复查显示无变化。近期并发症5例,行走后臀部疼痛2例,药物治疗后好转,未并发臀肌坏死,间歇性腹痛3例。术后一年2例患者出现单侧髂支栓塞,经动脉切开取栓或股-股转流术,症状消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腹主动脉瘤的发病率也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腹主动脉瘤是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一旦发生破裂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较大的动脉瘤主要以外科治疗为主。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创伤小、手术条件要求低、术后恢复快,近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对于高危、高龄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具有很大的优势。不过行EVAR手术时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以避免出现相关并发症。一般认为EVAR的适应证包括:瘤体直径>5.0cm或瘤体直径在4.0~5.0cm但瘤体快速增大;近端瘤颈长度>15mm;近端瘤颈直径<28mm;瘤颈角度<60°,髂动脉的扭曲度<90°,且瘤颈无或少附壁血栓。在术前要根据CTA检查评估了解全主动脉和分支动脉情况,腹主动脉瘤瘤体的具体参数,判断EVAR的可行性,然后再结合DSA造影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覆膜支架类型和型号。对于入路困难中局限性狭窄者,可在放置支架前先行使用球囊扩张,在本组患者中有7例患者髂动脉严重钙化狭窄,用球囊扩张后置入腹主支架,于狭窄处再置入裸支架以保持流出道通畅。对于瘤颈过短,累及肾动脉的腹主动脉瘤可以选用带分支的支架行腔内修复。EVAR的主要并发症是内漏,能否有效防治内漏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在本组患者中有9例出现即时内漏,经球囊扩张和置入裸支架后内漏均消失,术中应选择柔顺性好的移植物,直径最好是大于瘤颈直径的5%~10%,并注意纠正瘤颈的夹角和动脉扭曲,使移植物能与血管紧密贴合,减少内漏的发生。本组患者手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没有发生支架移位和内漏现象,近期预后良好。

综上,运用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可靠,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可能取代传统开腹修补术,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术式。

来源:李兴东,刘明辉.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疗效评价[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3(5):-.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04.02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就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1
查看完整版本: 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