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忆忘老师丨什么病看中医,什么病看西医
TUhjnbcbe - 2024/12/31 19:21:00

本期导读

有种说法,「中医让你糊糊涂涂活,西医让你明明白白死」,当真有道理?

什么病看西医,什么病看中医?这个怎么正确就医?

这需要相对全面的认识,两种医学的长处,以及对具体疾病的分析,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曾经对比过一些,比如人均寿命的增长,除了不可控的天灾人祸,影响寿命的因素很多,生活习惯、营养水平、心理修养(与文化程度非正相关),其次是医学的几个进步,比如传染病的预防--疫苗,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抗生素,产科以及外科--建立在解剖学、麻醉术、抗感染、术中术后支持的现代医学,极大降低死亡率,促进人均寿命的增长。

有一种说法,糊涂生、明白死,其实糊涂死的概率,远大于明白死。它不是两种医学的区别,而是无聊的说法。

中医的「糊涂」并不会使疾病得到更好的处理。中医停留在体热代谢平衡与消化、循环的关系上,相对来说是系统宏观的层面,不好听的说法,就是粗泛。

粗有粗的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在哪里?就是不需要去寻求具体的病因,只需要当下状态的判断,即所谓「证」的定义,是当下的病机,并不是真正的「致病因素」。因此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什么病都会有办法,但是也有可治与难治、死证的区别。

如我们在热病阴阳交提到的死证,因为营养支持的手段进步,比如输液,纠正电解质失衡、大失血、感染败血症等,这类属于中医的死证已经不完全是死证。所以要能判断是不是属于此类而选择治疗最佳方案。

现代医学对于很多疾病,同样找不出原因,所以就有了很多的「遗传病」「官能症」「过敏」,总之搞不清的问题,取个新名字,这其实是各种学科常用的手法。比如引力怎么传递?不知道,取个名字叫「以太」,后来发现引力根本不需要载体传递,以太就完了。所以遗传病是真的吗?未必尽然。过敏也不都是真的,因为治好的也不少,好了以后不过敏。这就是取名字的操作,术语叫做「定义」,这属于糊涂定义法。外行小白,对于医学一无所知,才会迷信「明白死」。

找不到病因的疾病比比皆是,所以还怎么能够「对因」治疗?也没办法治疗,就是补锅,哪里坏了补哪里。中西医的互怼,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治疗很多时候属于干涉性质,至于结果,不是输入信号能决定的,更多是相关性的干涉,而不是因果关系。

比如中医对于失眠的解释与处理,没有确定的线性关系,很多情况,寒热虚实不同的情况都会有,通过调节代谢问题,改善内环境,促进「自愈」,而不是标榜「治愈」,甚至是「安慰」性质。

但是要比较这种「糊涂」中的干涉,谁更高明,难道是谁更糊涂,谁就高?这岂非笑话?给自己脸上抹黑,还感觉挺光荣,就是「糊里糊涂生、明明白白死」一类文章的愚昧所在。

中医说治病求本,不是病因,病机而已,生机而已,当机施治,顺应生机代谢实现,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除了难治与死证,去跟西医比比死证或者急救的治疗,到底是糊涂好还是明白好?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思维?

寒热和表里的概念,是不可分割的,是与生机法则统一的代谢途径,「往来出入」的出路与入路的问题。这是中医最根本、可实现疗效的原理和机制,并不存在「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也不存在其他的「中医思维」。中医思维的唯一基础原则是生机法则,脱离生机法则,则变成术数玄学。

西医学对于体温问题的认知,知道恒温调节,对于热病也有发汗、解热镇痛、冰敷甚至攻下的方法,但是对表寒和里寒基本没有认知。无论是从对称法则还是完全分类的角度上看,都是存在缺陷的。由此不可避免造成误治、逆治,违背恒温机制而加重的情况。比如过分输液,对于里寒会加重负担,轻者消化不良,重者腹泻病情加重,甚至水气上逆加重咳喘、哮喘等。

古人命名疾病,比如中风,因为风邪致病使人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异常的汗出,所以将这一类异常汗出的疾病命名为中风。「因发知受」,以结果推测病因,又以症状命名疾病,实际是一种循环定义。中风包括异常汗出和弛缓废用等症状表现,而不是强调「风」的病因。

实际中医思维不是病因论。同样环境条件下有人中风,有人伤寒,有人温病,外因不是决定因素,也就不存在病因的唯一性。

中医思维是生机病机论,是当下的代谢状态,病势倾向的病机论,不追求病因。同时,很多疾病也难以追求第一因,根本搞不清病因。对因治疗是西医学思路,找不到病因,只能对症治疗。中医的思维不同到底在哪里?就是辨病机,当机对治,没有彻底追求病因的思维。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疾病是多因多果的,无法用简单线性因果来分析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案,只能是平衡观,参与干涉和帮助,并不是简单切断因果链,这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思路。因此中医既不是脏腑经脉的结构还原论,也不是病因论,更不是时间、气候决定论,而是生机病机论。

真实的中医思维,是可以与西医学互动的,前提是必须讲清楚生机法则体温代谢途径的处置方式。与西医学比较,是存在某些优势的。总体上看中西医互有长短,相互推动已有可能。

1
查看完整版本: 忆忘老师丨什么病看中医,什么病看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