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毒株XBB入境,蒙脱石散断货二次感染,
TUhjnbcbe - 2024/12/21 17:25:00

文章来源丨小树妈妈

这两天,网上沸沸扬扬,到处都是关于“复阳”和“二次感染”的新闻。

我们也跟大家分享过,这两个看起来症状很像,其实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这里想再跟大家强调一下:

通俗点来说,复阳就是没好利索,免疫力低,导致体内没消除完的病毒又占了上风。

所以专家一直强调:

不要一好转就着急复工或运动,容易把自己干趴下。

而二次感染,就是说一个人阳康之后,再次感染上了病毒。

这也是大家最担心的:阳过一次,并不能一劳永逸。

之前我们写过一篇文章,有关孩子二次感染,那我们普通人二次感染到底是什么情况?

症状会更轻还是更重?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再次感染?

还有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XBB,到底是什么情况?

这些问题,相信每一个人都想了解。

我特意查找了国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还有几位二次感染者的亲身经历,今天想跟大家做个分享。

“二次感染,症状更轻还是更重?”

咱们先来看看几位二次甚至多次感染者的亲身经历。

《四川日报》旗下的《封面新闻》,曾记录了郭先生两次感染的经历。

他第一次感染是年4月,当时在加拿大。

感染后,他高烧到39.5℃,而且持续不退一个月,吃退烧药也不管用。

随之而来的,还有腹泻、呕吐。

更惨的是,闻什么、吃什么都是臭的,食不下咽。

后来他的病情还继续蔓延,肺部大面积感染,心脏疼得特别厉害。

前两次住院,因为血氧没低于90%,医院不肯接受。

第三次住院进了抢救室,吃了特效药,输了7天液,还不断吸氧。

他从4月30号住到5月10号出院,症状是基本消除了。

但人足足瘦了35斤,经过后期康复训练,剧烈运动还是会气短。

回国前,郭先生特意做了个全面复查:

这次感染新冠,导致他双下侧肺部损伤,心脏舒张能力差。

无论在加拿大还是同龄人中,郭先生都算症状比较重的那种。

但当时他的家庭医生说了:

“一般症状越重,抗体留存时间越长,通常6个月后是不会再感染的。即便再感染,症状也会很轻。”

可能的确如医生所说,也可能是奥密克戎毒性更轻。

12月13日回国后,郭先生的妻子感染,2天后他本人也中招了。

此时距离第一次感染,已经过去了一年半,根据他本人的说法:

这次症状的确弱很多:浑身发冷、低烧、身上疼。

下午发烧,凌晨1、2点所有症状都消退了,只是流了2天鼻涕。

郭先生入院时的电子病历。

从郭先生的个人经历看,二次感染症状会更轻一点。

刚开始看这份自述,我还想是不是奥密克戎致病力更低。

因为从时间推算,郭先生第一次感染的应该是阿尔法毒株,第二次是奥密克戎。

但后来,我发现很多二次感染者,也发表过类似感受。

来自上海的马溪冬,两次都是在国内感染的,应该都是奥密克戎。

他说:自己再次感染,除了喉咙痛、鼻塞,没有发烧,也没有第一次难受。

还有在西班牙工作的葛女士,她已经感染过3次了。

从时间跨度看,她极有可能感染的是不同毒株,但症状依然是一次比一次轻。

葛女士第一次感染在去年11月,低烧、浑身刺痛、酸胀,无力,还伴有神经抽搐。

第二次只烧了2天,第五天就转阴了,期间有流鼻涕、嗓子痛,第七天就没什么症状了。

第三次感染是今年11月,都不发烧,只剩下普通感冒症状了。

除了亲身经历,我也翻阅了不少研究数据。

一项卡塔尔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哪种毒株,二次感染导致住院或死亡的几率比初次感染低,而且是90%。

来自塞尔维亚的13,例二次感染数据显示:

99.17%的二次感染都是轻微的,只有1.08%的二次感染人群需要住院,死亡率为0.15%。

雅典大学医学院发表的研究也显示,二次感染以轻症状为主,尤其是奥密克戎感染者,轻症状占比达到99.17%。

从国外这几份现有的研究结果,我们暂时能得出一个结论:

大部分人二次感染后,生病严重程度应该是下降的。

什么样的人,

容易二次症状?

大部分人重复感染症状较轻,的确不假,但具体到个人,情况都不一样。

来自乌鲁木齐的李女士感染过2次,而且间隔仅仅只有2个月。

她第一次感染于10月20日,主要症状是:

“胳膊、腰、蝴蝶骨出现疼痛、身上疲惫、发沉、嗜睡,喝再多水都嗓子发干。”

12月10日第二次感染,结果要比第一次感染严重得多。

“十几天了呼吸还不顺畅,一直咳嗽,还出现了脑雾症状。”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阳过了,安全了,就掉以轻心。

谁都不知道,自己二次感染了,到底是什么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更容易重复感染?

其实主要取决于两方面:

一是二次感染的毒株变异程度。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卡塔尔研究显示:

如果之前感染的是奥密克戎之前的毒株,比如德尔塔,那么对BA.4/BA.5(奥密克戎分支)二次感染的保护力,只有27.7%。

如果之前感染的是其他奥密克戎毒株,那么保护力是78%。

就是说,你首次感染的毒株,和现下流行的差异程度越小,感染的风险越低,症状相对也会越轻。

因为你的免疫细胞已经记住了病毒的样子,当病毒再次进攻,身体有了经验,应对也就不会那么激烈。

二是个人的身体素质。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曾经针对美国退伍军人,做过一次调研。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和首次感染患者相比,重复感染导致死亡风险增加了1倍,住院风险增加%。

此外,相比首次感染者,二次感染肺部出现问题可能性高出3倍以上,患心脏病的可能性高出3倍,患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性高出60%。

其实这份报道争议性一直有争议,原因就是它选择的样本比较局限:

职业都是退伍军人,年龄大部分在60岁以上,而且都有基础病。

但这也提醒我们:有基础病的老年人,重复感染风险的确很高,甚至很有可能加重。

对于年轻人和中年人,我也找到这样一份数据:

《美国预防医学期刊》曾针对19万名成年新冠者情况分析:

相比经常锻炼的人,不爱运动的人重症率是他们的1.9倍,死亡风险是3.9倍。

所以说,不仅是老年人,孩子要注意防护,加强身体素质。咱们也要尽量把锻炼提上日常,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上海检测到的XBB,

会引起感染高峰吗?

说完了“二次感染的症状”,“什么样的人容易二次感染?”,大家现在最关心的,还是可能会造成二次感染的XBB病毒。

起因是元旦放假这两天,一张朋友圈截图火了起来,说是XBB1.5马上要入境了,提醒大家赶紧囤药。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热搜上关于XBB.1.5的新闻又开始刷屏。

XBB到底是个啥?为啥大家这么恐慌?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囤这些药?

其实在22年10月的时候,世卫组织就声明过:

XBB是BA.2.10.1和BA.2.75亚系的重组体,属于奥密克戎变种之一。

在致病性方面,目前还没有证据说明它会引起更严重的症状。

但在传染性方面,XBB的确更强,因为它有极高的“免疫逃逸能力”。

什么是免疫逃逸能力?

就是说,我们经过疫苗和感染后产生抗体,对病毒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功能。

但有一些强悍的病毒,可以躲避这些疫苗和抗体,存活下来。

XBB让人忧心,就是因为它的免疫逃逸能力极强,也就更容易让人感染。

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最近一周的新增病例中,40%以上都是XBB.1.5,它已经成为了美国头号流行毒株。

根据最新消息,我们国内已经有至少三个地方都检测到这种毒株。

不少人就担心:

新毒株来了,旧抗体是不是就不管用了,会不会二次感染?

这个问题,国家传染病研究中心、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已经明确回答过:

“如果感染过BA.5.2或BF.7等奥密克戎变异株,短期内再次感染XBB的几率非常低。”

注意,是短期内,几率低,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严格意义上说,随着抗体慢慢减弱,不管是XBB,还是其他毒株,二次感染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医院的教授蒙国宇,就预测:第二波高峰可能在五六月份。

其实,第二波感染高峰什么时候来临,或早或晚,是什么毒株流行,我们都无法选择。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防护,增强免疫力,尽可能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另外,还有传言说,XBB主要攻击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会引发心肌炎、拉肚子、恶心、呕吐等。

为此,网上还一度开始疯抢蒙脱石散、诺氟沙星等肠胃用药。

事实上,按目前美国和新加坡感染的情况,XBB依然攻击的是呼吸道,主要症状为发热、乏力、鼻塞、咳嗽、流涕等。

虽然约10%的感染者,的确出现了腹泻、呕吐等症状,但这也属于新冠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

就连建议大家囤药的当事人,自己也出来辟谣,所有内容纯属个人推测,概不负责。

我知道,经过第一轮感染高峰,很多朋友难免有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想多备一些。

查完大量资料后,我觉得除了提醒大家理性消费,更有必要分享一下:这两种抢手药到底有什么用?

蒙脱石散:

主要成分是蒙脱石,一种天然黏土矿物。

它的工作原理有点像猫砂,能够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并给消化肠道“涂”上一层保护层。

如果腹泻、窜稀,吃这种药是可以缓解的,但从原理看,这种药其实是治标不治本,预防、对抗病毒更无从谈起。

而且,过量食用还可能导致便秘、甚至肠梗阻。

诺氟沙星:

广谱抗生素的一种,主要用来抑制细菌引起的腹泻。

但注意:18岁以下儿童禁用,因为它会阻碍骨骼发育。

很多认证儿科医生的博主提醒:

腹泻的对症支持护理用药不是止泻,而是补充水分电解质,预防脱水。

借用张伯礼医生的话来说:

“切记没有神药,没有特效药。更忌有病乱服药、无目的联合用药,反生药害。对抗新冠病毒的“主力”是自身免疫力。”

疫情褪去,需要时间;焦虑和盲目,只会让我们自乱阵脚。

希望大家都能稳住心态,多渠道了解信息,我还是坚信,这样不确定的日子终将有一天会结束。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毒株XBB入境,蒙脱石散断货二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