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东新增本土13684816奥密克戎 [复制链接]

1#

12月4日0-24时,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例(广州例,深圳例,珠海6例,汕头47例,佛山89例,韶关39例,河源6例,惠州34例,中山13例,江门17例,阳江26例,湛江78例,茂名47例,肇庆40例,清远17例,潮州4例,云浮6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例(广州例,深圳例,珠海32例,汕头19例,佛山例,韶关16例,河源38例,梅州27例,惠州60例,汕尾58例,东莞例,中山例,江门18例,阳江8例,湛江51例,茂名18例,肇庆34例,清远51例,潮州1例,揭阳例,云浮15例);另有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广州例,珠海1例,汕头4例,佛山1例,韶关1例,东莞15例,湛江1例,茂名3例,揭阳1例)。

广东最新疫情动态如何?

接下来

科普君将为大家带来疫情最新进展

及科技相关新闻

疫情最新进展

1

奥密克戎致病力

已大幅降低

近日,由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的一项实验,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下降的结论进行了充分的验证。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呈现几何级数下降。

奥密克戎有哪些特点?

致病力和毒力减弱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重症和死亡比例低

常昭瑞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

免疫逃逸能力强

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表示,北京本轮疫情的主要毒株奥密克戎BF.7变异株免疫逃逸能力强,致使接种过疫苗的个体或既往感染过新冠病毒的群体,虽然有抗体,但仍可能会再次感染。

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加快

李侗曾表示,BF.7变异株主要引发上呼吸道感染,感染后1天就可排毒,致使感染人群迅速增加。很多人感染后症状较轻,一些患者觉得就是劳累或感冒,没有引起重视,当检测出阳性时,已经引发了传播。

无症状感染者较多

医院感染性疾病临床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陈志海表示,原始株、阿尔法株和德尔塔株的致病性非常强,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包括年轻人、老年人都会有典型的新冠肺炎肺部表现,而奥密克戎变异株不同,无症状感染者较多,发病患者的潜伏期也更短,病人感染后1~3天,最多5天,就有可能出现症状。

周期为两周左右

陈志海注意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感染者,从检测出阳性、到出现症状,再到好转、符合出院标准,一般需要两周左右,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病程会长一些。

主要引发上呼吸道感染

李侗曾表示,与原始毒株相比,BF.7变异株更多表现为发烧、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少数人可能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有极少数会出现味觉嗅觉减退等。

尚无证据表明感染新冠后会有后遗症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教授、广州黄埔方舱医疗队负责人崇雨田教授表示,“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2

广州符合条件密接者

可居家隔离

11月30日的广州疫情发布会指出,密切接触者原则上落实集中隔离观察,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隔离。

上下滑动查看

↓广州各区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

各大银行客服电话

3

广州普通门急诊

凭绿码就医

12月2日,广州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介绍,即日起,市、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就诊人员凭健康码绿码通行;新入院住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凭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办理入院。

发热门诊原则上不停诊

12月5日下午,广州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张屹介绍,广州市医院均开设发热门诊。“所有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原则上不得停诊,持续优化发热门诊就诊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就医取药。”

热点新闻

1

中国航天员乘组

完成首次在轨交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已于12月4日乘坐神舟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四号乘组可以说是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的,“最忙乘组”,创造了空间站多个“首次”。

↓上下滑动查看↓

2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

平安抵京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圆满完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于12月5日凌晨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和成员到机场迎接。

3

“中国茶”申遗成功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4

“玲龙一号”核岛安装工程

正式开工

近日,位于海南昌江的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反应堆“玲龙一号”核岛安装工程正式开工。本次实施的项目为反应堆厂房管道支吊架安装子项,是连接核岛、常规岛的基础设施。

“玲龙一号”是由中核集团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模块化小型压水堆,也是全球首个开工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此次开始安装工程的核岛,是整个核电站的核心,后续,核电站的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主要设备都将在核岛内进行安装。

科技新闻

1

广东这一自然保护区

发现密疣掌突蟾

近日,广东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开展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过程中,首次发现密疣掌突蟾。该成果已在SCI期刊《Herpetozoa》发表。

文章除了该物种的描述,还厘定了广东省内掌突蟾属物种的历史记录,提供了该属的省级检索表。

密疣掌突蟾正模活体照片

2

中国科学院开发出

邻近细胞遗传学技术

国际学术期刊《科学》2日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周斌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独特的遗传操作技术——邻近细胞遗传学技术。研究组利用该技术,以小鼠为研究模型,揭示了生物体内细胞也会“搬家”,并且自身功能会随着新的“邻居”和生活环境不同而改变。

3

新技术可安全清理太空垃圾

据俄罗斯卫星社当地时间11月30日报道,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技术,可用于借助太空清扫器有效且安全地清除轨道上的垃圾。

当清扫器靠近选定垃圾对象约10米时,将向其发出发动机离子流,离子流粒子遇到太空垃圾表面时产生力量,可将垃圾移动到需要的方向,这种技术比传统清理方式更安全。

图片来源:央视科教

4

日本发现双向变色的花卉

日本科学家在1日出版的《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第一种能双向变色的花卉:一种乌蔹梅会从橙色变成粉红色,再变成橙色,最后又变回粉红色。鉴于负责颜色变化的主要“功臣”是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最新研究有望催生含有更丰富维生素的类胡萝卜素蔬菜。在此之前已经发现的所有能改变颜色的花朵,其颜色改变都是单向的。

图片来源:《自然》杂志网站

今日推荐视频

艾滋病病毒入侵人体后

会发生什么?

令人闻风丧胆的艾滋病病毒

进入你体内后都做了什么?

它的潜伏期长达好几年!

戳视频

正确认识艾滋病发病表现

热门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原标题:《广东新增本土+!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