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级别 http://www.kstejiao.com/ 原创冷株赟东方内镜
东方内镜
“民以食为天”,忙碌工作之余叫上三五好友聚餐小聚是大部分人会选择的放松方式,但有一部分肠道容易“激动”的人()却无福消受美食,在吃到刺激性食物后马上出现肠道不适的症状。
一、什么是肠易激综合症?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组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而消化道没有任何解释其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基于粪便性状将IBS分为多种类型,如便秘型(irritablebowelsyndromewithpredominantconstipation,IBS-C)、腹泻型(irritablebowelsyndromewithpredominantdiarrhea,IBS-D)和混合型(irritablebowelsyndromewithpredominantconstipation,IBS-M)及未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unclassified,IBS-U)4种亚型。
二、如何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我国IBS诊断标准建议:反复发作腹痛、腹胀、腹部不适,具备以下任意2项或2以上:①与排便相关;②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伴有粪便性状或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IBS患者自述咖啡因、酒精、高脂饮食等刺激性食物可诱发症状。
治疗方式包括药物、增加运动、减少压力、保证足够睡眠。
此外,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可以改善症状的饮食方式。
三、IBS患者需要规避和养成的饮食习惯?
(1)限制酒精、咖啡因摄入:酒精会影响胃肠道运动、吸收和黏膜通透性。大量饮酒能明显诱发IBS症状。咖啡因存在于咖啡、茶等饮料中,易对胃肠道产生慢性刺激,增加胃酸分泌和结肠运动活性。如果IBS患者胃肠道症状与咖啡因摄入相关,建议限制每天的咖啡因摄入不超过mg。
(2)限值油炸类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脂肪可以刺激胃结肠反射,这种反应在IBS患者中会被放大,在食用高脂肪食品后,IBS患者的不适症状可能加重。
此外,IBS患者十二指肠脂质的吸收会增加结肠敏感性。
(3)根据个人情况评估乳糖、辣椒素、麸质摄入:辣椒素可引起腹痛等不适。IBS患者对辛辣食物的敏感性更高。对于已知乳糖不耐受者,建议尝试无乳糖饮食,减少牛奶及其他奶制品的摄入。
(4)充分的液体摄入:关于液体摄入与IBS症状的关系,目前研究并不充分,但在便秘型IBS患者中仍建议每天1.5~3.0L的液体摄入来增加排便频率。
(5)低FODMAP饮食:国外研究认为,富含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的食物在IBS起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什么是FODMAP饮食?
F:Fermentable发酵
O:Oligosaccharides低聚糖(果聚糖、半乳聚糖)
D:Disaccharides二糖(牛奶乳糖,即乳制品)
M:Monosaccharides单糖(果糖)
P:Polyols多元醇(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
FODMAP是短链碳水化合物(糖)的集合,天然存在于许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在肠道中不能完全被吸收,但能被肠道中的细菌发酵利用从而产气,这可能引发腹胀,腹痛或者腹泻的症状。
但同时FODMAP饮食可以增加大便容积,便秘的人FODMAP饮食后,症状会得到缓解。
所以,不同的人要吃适合自己的东西。
下表整理了富含FODMAP和低FODMAP的食物。
五、如何建立低FODMAP饮食习惯?
低FODMAP饮食即长期严格控制摄入含有FODMAP食物,建立低FODMAP饮食习惯可分为三个阶段:
1)FODMAP限制期:4-8周,FODMAP摄入量显著降低至耐受阈值以下。
2)FODMAP再引入期:6-10周,将含FODMAP的食品逐步缓慢地重新引入饮食结构中。
3)个性化FODMAP饮食管理期:成功再引入的FODMAP食物可以长期食用,限制无法耐受的食物摄入以控制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胃肠道“喜好”因人而异,别人吃了不舒服的你不一定不能吃,最终还是要尊重自己“肠子”的感受,筛选出自己不耐受的食物,放心享受其他美食。
参考文献:
[1]StephanieM.Moleski.肠易激综合征(IBS)[OL].默沙东诊疗手册(医学专业人士版).(-04).
[2]ArnoldWald.成人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UpToDate临床顾问.
[3]杨敬泽,李延青.肠易激综合征与饮食因素[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40(2):92-95.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J].中华消化杂志年12月第40卷第12期.
[5]李彦楠,杨丽旋,赵种辉.《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解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年第49卷第10期.
审核:季颖婕、王玉
排版:凌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