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摘要:由于小学生智力发育水平处于人生的低级阶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会使用情景创设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是,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很多数学教师没有妥善应用好该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本文以提高情景创设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为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论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有效性;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58-001
情境创设被普遍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该教学模式可以化解数学抽象性和小学生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在新的教学大纲中要求,数学教学要尊重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潜能。
一、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小学数学课堂中都在使用情境创设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没有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并不尽人意。笔者认为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格外重视。
第一,真实性缺失
例如,在讲授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章节中,教师依据情境创设规律,提出了这样―个问题:咱们班参加一个去北京的旅游团,共有25人,需要入住宾馆,请问:当宾馆只有三人间和两人间的客房时,我们这个旅游团有多少种住法?同学们一听要去北京旅游,都精神百倍,积极性很高,纷纷献言献策,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按理说,这个情境创设还算比较成功,但是当老师下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提出,什么时候去北京旅游?这时,老师目瞪口呆,无言以对:“这只是―个数学题目,没有真正组织去北京旅游的计划啊。”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老师设置的“圈套”,顿时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
这位老师在创设问题时,就犯了脱离实际,问题缺乏真实性的错误,很显然,学生对于老师欺骗式的教学方法非常不满,降低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进而对于今后教学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二,过分依赖课件
情境创设的过程需要辅助教具的使用,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到更加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但是很多教师不注重挑选课件,常常播放那些学生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听的故事,反而造成学生厌烦情绪,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不高,教学效果非常差。
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熳的成长阶段,随着互联技术的广泛传播,他们每天都在接收着新鲜的事物,对于那些陈词滥调的童话故事早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那些过分花哨的东西,他们反而会感到非常反感。
第三,形式化严重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习惯于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形式化现象特别严重。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口诀的学习中,老师设计了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巩固7的乘法。但是在游戏中,学生并没有很高的参与度,有的笑、有的闹,没有起到启发学习的目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设置情境中不要仅仅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也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童趣,而要把焦点放到知识本身,创设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提高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策略
第一,紧扣大纲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
第二,客观、真实、自然的创设情境
在学习理论中,建构情境是学习理论的重要辅助工具。建构情境要求教师将那些真实、自然、客观的正能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寻找学习的兴趣,探寻自身发展的潜力。
情境及问题的真实性可以让学习迅速进入情境中,快速融入学习状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和动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触动他们强烈的共鸣。
第三,选择恰当的情境创设方法
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多种,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游戏创设、故事创设、联想双关等。这些方法都能够将学生迅速带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妥善地选择合适的情境设置办法。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果情境设置方法与教学内容高度融合,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总而言之,情境创设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创设情境时,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通常来说,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规则:第一,情境要紧扣教学内容;第二,情境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第三,情境要客观、真实,既活泼生动,又真实可信。